[FB舊文07] 追逐夢想?

http://goo.gl/myX2Qa

很溫馨的故事?媒體喜歡這樣的故事,在逆境中衝出一片天、逆風高飛的故事,文中寫李安的故事,寫環境的現實與殘酷、寫妻子的付出與信任、寫內心的掙扎與迷惘、寫種種的苦盡與甘來,彷彿夢想是總有實現的一天,冒險則是甜的化不開的蜜,我們都該一口把他吞掉,而我很不喜歡這樣故事。

 文中寫到了李安的成功,寫到他現在變成國際大導演、拿到了小金人,而我想問的是,下一個李安會在哪裡?大家在歌頌夢想與冒險的時候,有多少人想過在追逐夢想的冒險過程中懷抱著夢想而殞落的那些人去哪裡了?那些文中提到剩下的四萬九千八百個人呢?OK,去掉李安,姑且算是四萬九千七百九十九人吧,這些人去哪了?這些人當中,有些或許會在其他位置上找到自己的另一片天,不過也有些或許會就此窮愁潦倒一輩子,跟我持相反意見的人很可能會說,如果想要成功,當然就必須要冒相當的風險,不過有多少人能夠真正的認知到這個 "風險" 所包含的內容呢?因為一兩個人的成功而去提倡冒險,這點在我看來是很不合理的。

 而且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Daniel Kahneman 的新書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所以做的分析,其實可以真正認知、預測並承受 "風險" 的人只有極少數,絕大多數的人不是過於樂觀、低估風險,就是過於保守、不願嘗試,我也知道很多的成功需要經歷多次的嘗試與失敗,不過在我們現今的台灣社會中,有多少機會可以給人冒險?原因很多也很複雜,直接點像是大環境的經濟因素、間接點像是輿論或外在、內在的心理壓力,這些就不細談了。如果要撇開這些因素讓人放膽嘗試,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在於風險控制。

 根據 Danial 的心理學研究結果,在小風險、小利得的狀況下,人們傾向將損失的價值評估為利得的兩倍左右;在相對大風險、大利得時,人們對損失的評估價值會急遽提高;直到風險與利得極大化到超過受測者可正常承受的程度時,風險的評估價值才會反而被凍結、不再上升,而導致受測者傾向冒險性的決策。從這樣的分析結果來看,整個社會制度如果能夠提供基本的風險保障措施,比如失業津貼之類的,就會相對的鼓勵人們冒險、在夢想的事業中努力,因為失敗後的風險價值相對於沒有這樣保障措施的社會要低很多。

 換句話說,要構築一個敢於逐夢與築夢的社會,第一步是要建構一個安定、富足的社會,提供豐富的風險保障措施;第二步則是要教育人民,讓他們知道整個社會已經有足夠的機制來避開冒險失敗過後的巨大風險,使所有人敢於逐夢,並且正確的看待自己甚至於是別人所經歷的失敗。

 而如果以國家、社會與民族性的角度來看,這兩階段步驟最大的問題在於 "時間",不論是要讓國家擠身富足國家之林或教育人民,所需要的時間至少都是以十年為單位來計算的,所以......這個話題好像就不需要在這裡繼續聊下去了......畢竟,台灣人還有藍綠內耗的問題要先解決呢......所以阿,朋友們,你還要繼續用本省人、外省人、本土、親中的角度來看事情嗎?大家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了,你們真的想要在經歷令一個失落的十年嗎?如果真的希望台灣進步,該做什麼事應該就很清楚了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