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記14] 柏林 Day 3 & 4

(相關行程)第一天:柏林 Day 1
(相關行程)第二天:柏林 Day 2

第三、四天行程:
 4/5SUN:旅館>波茨坦火車站>當地旅遊團>波茨坦市區>西西琳霍夫宮無憂宮新宮無憂花園>波茨坦火車站>夏洛騰堡宮猶太人屠殺紀念碑>柏林第一烤肉堡>餐廳>旅館;
 4/6MON:旅館>柏林第一烤肉堡>腓特烈大道>河岸市集>博物館島>星巴克寫明信片>柏林火車站>ICE>住處。

 柏林自從普魯士崛起後一直都是重要的政經中心,而就像巴黎有凡爾賽宮一樣,普魯士的貴族們也選了柏林周邊的波茨坦作為行宮的所在地,來到波茨坦最重要的景點就是這些美麗的皇宮,不過跟好大喜功的法國人不同(參考PS),這座城市一共有三座宮殿:德皇威廉二世為其皇子與媳婦西西林女公爵所建的西西林霍夫宮、腓特烈大帝低調享受單身放鬆生活的無憂宮、七年戰爭後為彰顯普魯士國力的無憂花園新宮。除了最後一個的新宮,其實西西林霍夫宮是為了家族所建造的英倫鄉村風建築,無憂宮則是出自於腓特烈大帝的浪漫避世情懷而建造,這兩者雖然華美優麗,不過規模也不算盛大,然則從其視野所展現的優美湖光山色卻可以看出其遺世獨立、避俗忘憂的渴望之情,一路跟著導遊的介紹,非常令人玩味其中。

P.S.路易十四建造凡爾賽宮的時候就是以世界最偉大的宮殿為目標,就我看來他算是徹底成功,這點從這座金碧輝煌、雕琢華美的宮殿落成以後,有多少歐洲的王公貴族趨之若鶩,打算跟著建造更絢麗的宮殿就知道。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西二世雖然從小就胸懷中古世紀的騎士風情,可是也是在看過凡爾賽宮之後才開始他的城堡夢,然後就這樣一路揮灑財富、消耗國力的蓋城堡蓋到都破產了;維也納近郊的熊布朗宮也是模仿凡爾賽風格並已超越其為目標所建造。這種例子在凡爾賽宮落成之後多不勝數,所以說蓋宮殿這種事情其實不是只有炫耀財富與國力的作用,還有很多好處,其中兩個我覺得特別重要的作用在於:
 一、佔據文化制高點,因為中世紀到近代歐洲跟很多台灣人想像的其實很不同,在印刷術普及與工業革命以前,歐洲的文化水準跟教育普及率相當低,跟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百家爭鳴、各類思想崛起的情況不同,所以在歐洲利用建築、藝術的華美、精緻來使其他的國家折服是一種建立國家地位的有效手段,事實上,如果是對歐洲歷史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那時候的歐洲貴族如果不能說上一口流利的法文、懂得品幾口葡萄酒都還不能算是入流的上層人士,文化征服看似很抽象,不過以十年或二十年甚至是世紀為單位來看就會發現文化征服的好處,以法國來說,雖然南部庇里牛斯山附近有些西班牙遷徙過來的異民族,可是在路易十四發表自然國界論以後,其實法國基本上是由巴黎開始,完全靠文化征服了國內的各個小民族使他們融入(歐洲人大多都有這個概念,法國有兩區:巴黎跟其他,巴黎有兩種主流文化:巴黎文化跟其他鄉村文化),也所以在近代民族主義崛起以後,法國能夠維持穩定統一而沒有發生像東歐這樣小國獨立的情況,同樣的現象在我們中華民族身上更為明顯,蒙古崛起以後,中國一度處於滅國狀態,可是因為中華文化仍舊處於文化之高點,所以才能夠維持民族統一、之後復國,滿清入關以後在制度建設上算是很厲害的了(抬旗制度尤其為社會階級流動創造了良好的窗口),不過既便是在併吞漢族以後的一百年,乾隆爺還是要靠著建藏書樓、修四庫全書、腿走到哪筆就寫到哪來跟漢民族搶占文化至高點,可見他也很清楚文化征服的重要性。
 二、發動非流血性的國力消耗戰,就像我前面講的,還真的有國王因為仰慕凡爾賽宮而蓋城堡、蓋宮殿蓋到破產的,路易十四自己提出了自然國界論,所以在國力鼎盛的時候東征西討,把國界推到海邊、山峰、河岸,那之後呢?往西班牙的方向是連綿的高山、往德國的方向是大片的平原、往義大利方向又是連綿的阿爾卑斯山,其他的方向都是茫茫大海,在國界沒辦法更加擴大的情況下,要如何拉開跟周圍各國的差距、壓制各國?很簡單,打國力消耗戰,蓋大教堂、蓋大宮殿、蓋大花園,讓大家都來學,老子有的是錢、有的是人,蓋完這些以後我依舊國力鼎盛,其他國家根柢沒有這麼紮實的可就不是一回事了,就像人們常常在比較蘋果、三星、HTC的時候,總是要比較他們投入的研發經費一樣,這就是一種隱性的軍備競賽,那有些人會說,這些貴族是傻了阿,他們法國人去蓋宮殿,其他人不跟不就好了嘛!對方手裡握著桐花順跟你梭哈,白癡才會傻傻跟他賭,問題是當主流上層社會普遍存在著一個共同目標(蓋大宮殿)的時候,只要不跟你就會被甩出主流上層社會,那這些貴族不跟也許是贏了裏子,可是他們的面子上過得去嗎?所以就被逼上梁山只好一起蓋大宮殿了。


 回到在波茨坦的行程,一早起來之後,晃晃悠悠的走出旅館、找了家難得在星期天有開的半自助麵包店吃了早餐,然後就搭車往波茨坦過去,到的時候還挺吃驚的,波茨坦明明現在已經轉型成一個純觀光都市,車站在星期天竟然會這麼熱鬧,而且有將近1/3的店面有開(當然主要是餐飲店啦),而且連遊客中心都開了。在這裡,雖然我自己也有做些功課,不過聽到有買柏林歡迎卡的話,四小時/市區+三宮殿的專人巴士導覽竟然只要12歐元,見獵心喜的我當然就報名了,當地的營業人員可能是看我很阿莎力的就報名了,好像還連帶著鼓舞了旁邊幾個人跟著報名,所以對我很熱情,雖然記不住我的名子,可是問了我從哪裡來以後就一直稱呼我為「My Taiwanese Friend!」不過我報名的時間適逢前一班車出發的時間,所以我必須要等到十一點參加下一個梯次才能出發,我也就趁著這一小段時間先去買了個三明治備著,在車站散散步等待出發時間。


 從車站出發以後,先在市區兜了一圈,看過了市區的大教堂、早期的行政中心、到波茨坦版本的布蘭登堡門(比柏林的要早)、荷蘭村等等,然後就轉往東北走,前往今天要看的第一座宮殿西西林霍夫宮,要說這邊是宮殿其實挺勉強的啦,就像上面提到的,這是一座以皇室家庭居住用途為主的英倫鄉村風別墅,而且建築時間已經是二十世紀初,歐洲普遍已經脫離了古典崇拜與新藝術主義,所以這座宮殿外觀非常的樸實,以類似都鐸風格的木質構牆為主加上紅磚鋪設的屋頂,而雖然外部看不出來,不過內部基於王室成員平日辦公、會面、作息等需要隔成一百多間(導遊有說幾間,不過我只記了開頭的數字),周圍被大片的庭園包圍,其中面向永芬湖的那一側,在陽光照耀下,搖盪的湖面上閃耀著千絲萬縷的金色光彩,配合著兩岸深淺不同的茵茵綠草,形成了攝人的美景,導遊說這個景象過去被稱作 King’s View(國王美景,其實導遊有先念一次德文的名稱啦,不過我聽不懂也記不住就是了,不過他說反正用英文的話就是這個意思)。

 不過講到這裡他就開始激動起來了,帶到這裡的歷史淵源上,西西林霍夫宮過去除了作為皇室的居住地所在以外,二戰戰後決定世界政治局勢最重要的波茨坦會議就在此舉行,1945年德、日相繼投降之後,美、英、蘇三國首腦隨即在此開會討論戰敗國的處置細節,蘇聯代表史達林為了強化其主導地位,很早就開始布置開會場地,建築正中央的綠草地上用紅花鋪成了代表紅軍的紅色五芒星,會議室的紅色地毯、紅色大圓桌、紅布包椅子、紅色壁毯、紅色窗簾全都是根據史達林指示,由蘇聯內地運送過來提早布置成的,可見他當時的用心,而這次會議促成了德國分佔、東歐赤化、鐵幕隔絕,完全可以被視為是冷戰的前奏曲,而導遊說到最激動處倒不是在冷戰,而是柏林圍牆與德國分裂,他嚴肅的陳述,柏林圍牆分離的不只是政治勢力,更是德國的同胞手足之情,甚至是良辰美景!因為當柏林圍牆還在的時候,King’s View 是被柏林圍牆給擋住的,直到柏林圍牆倒下後,這個美景才再次重現於世人面前





 之後導覽的巴士就一路衝向可以說是波茨坦最重要的景點:無憂宮無憂宮最早是由霍亨佐倫家族的普魯士皇帝腓特烈二世於十八世紀中葉所建,後來還歷經幾次擴建,現在已經被列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因為它在德國具有相當於凡爾賽宮在法國的歷史意義,除了象徵十八世紀普魯士崛起後所建構的王權,也是當時歐洲藝術運動的一個頂峰代表。而早在一百年前法國文化早已成為主流,路易十四已經為君權神授的思想打下穩固基礎,歐洲貴族們無不趨之若鶩的情況下,不能隨口說上幾句法文可是進不了歐洲上層社會的,腓特烈二世也是如此,無憂宮的名子(Schloss Sanssouci)就源自於法文的 sans(沒有)souci(憂愁)

 然而雖然無憂宮與凡爾賽宮具有極其類似的文化與歷史價值,可是他們兩者的來源與用途卻大不相同,凡爾賽宮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為了彰顯其不凡地位而已世界最偉大宮殿為目標所建立的(不要忘了,他在蓋好這座宮殿以前,使用的可是當時很可能已經是世界最偉大宮殿的羅浮宮),其後在這座金碧輝煌的宮殿中,宴會無數,國王的賓客如車水馬龍一般,那個大到近乎詭異的宮殿花園中,甚至還有兩個王后的別宮(大小特里亞農宮)跟一條十字型的運河啊!(有運河!有運河!有運河啊!很重要所以要說三次,一般有錢人說後院有游泳池就算了,有運河這是什麼概念啊!完全超出我頭腦的負荷了……)。

 反觀無憂宮其實是由宮殿前方漸次下降的葡萄園梯田開始的,腓特烈大帝來視察的時候發現了這個地點,從此決定要在這邊建立一座自己的宮殿,然後才有了現在的無憂宮,說實在到也不是不能理解他當時的感受,因為無憂宮的建築地點就在波茨坦的唯一制高點上,天氣狀況好的時候,可以直接遠眺整個市區甚至是更遠一點的波茨坦車站,連我站到宮殿前的花園露臺邊的時候,也有種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覺。除此之外,腓特烈大帝(就是二世,他打完七年戰爭以後才變成大帝)親自參與設計、監工了這座宮殿的建造工程,與設計師的意見不同,他並不想把這邊變成一個富麗堂皇的巨大宮殿,而只是想蓋一座自己避暑、隱居用的行宮,所以否定了設計師的想法,把這裡建造成了一座小巧精緻(跟凡爾賽宮或是花園另一頭的新宮比起來算小了啦)的洛可可風格建築,從這座宮殿建成以後,只要普魯士沒有戰事的年頭,腓特烈大帝都會丟下王后獨自到這邊來避暑,從四月底到十月初都會繭居在這座宮殿中過著清閒的生活,只有少數的僕人與他特別邀請的男賓客才能夠進出這座宮殿,而在主導了普魯士最輝煌的一段歷史以後,腓特烈大帝最後安然的在這座宮殿逝世,他過世的時候坐在無憂宮側殿中他最喜歡的一張椅子上,原本他希望就此葬在無憂宮旁邊的小花園裡,跟先他而去的十幾隻愛犬一起在此長眠,甚至連自己的墓穴都已經準備好了,可惜繼任的腓特烈‧威廉二世並未遵照他的遺願,而是把他葬在了波茨坦教堂中,後來經過了數次移葬,直到兩百多年後,兩德統一時才被移葬回此地。

 結束無憂宮的導覽說明以後,因為導覽行程的緣故,我沒有辦法在這邊逗留太久,不過導覽巴士最後會再繞回無憂宮跟市區,然後才回到火車站,遊客可以自由選擇在哪裡下車,而我就選擇了在無憂宮下車,在這邊散步了一下,無憂宮所採用的洛可可風格算是素雅派的,外牆以米黃色取代金色,只有少數的屋頂用上了碧綠的圓頂,外牆雕琢的圖案也不會太過度,配合上外牆跟花園裡一些希臘(羅馬?我分的不是很清楚)傳說神祇的雕像,反而顯得雅致穩重,跟洛可可風格過去給我那種流理流氣的感覺有很大的差距,算是我看過印象最好的洛可可風格建築,神祇雕像種類也很豐富,光我認的出來的就有酒神、美神維納斯、月神黛安娜、太陽神阿波羅等,其他我認不出來的還有很多,沿著皇宮正面的葡萄藤梯形平台一層一層走下去,然後往西轉進無憂花園裡隨步優遊,確實是很舒服的、很放鬆的享受,也難怪每年夏天皇帝都會賴在這不走了。



 離開無憂宮後,導覽巴士就沿著無憂宮北側一路開往無憂花園的新宮過去了,從下車以後導遊的導覽方式來看,他似乎非常喜歡這座宮殿而且引以為傲,大概是因為在前面的導覽行程中我給他的印象還不錯,來到新宮以後他甚至還直接對我說:「See! I told you I will show you something more wonderful.(我告訴你後面還有更美的吧。)」(因為在無憂宮的時候,可能行程已經 delay 了,所以他走很快,整團人只有我緊緊跟著他,所以我也是第一個看到葡萄階梯露臺的,看到的時候我說:「This really makes people speechless.(這美的讓人無話可說。)」他就回我:「I will show you something more wonderful.(後面還有更美的。)」)。

 這座新宮是腓特烈大帝在七年戰爭後為了彰顯國力而建的,外觀同樣是採用洛可可式,不過極盡華麗壯觀之能事,碧綠的圓頂、搶眼的桃紅外牆、窗台精緻的雕花、屋頂邊緣連綿不斷的華美雕像,正面面對著一座宏偉拱門,拱門採用洛可可融合希臘古典建築,兩側各還有一座雄偉的劇院,這座宮殿確實達成了彰顯國力的目的,不過可惜的是,腓特烈大帝雖然身為軍事方面的不世奇才而且手握當時的世界最強陸軍,不過七年戰爭中隻身與歐陸列強(法、普、俄)頑抗的結果就是弄的普魯士自己也元氣大傷,七年戰爭後為了快速恢復軍事力量跟穩住國家財政,沉重賦稅引得民怨四起,幾乎把他過去幾十年苦心經營、放下身段、開放權力所贏來的民心全給敗光了,從這點來看,腓特烈大帝跟路易十四、凡爾賽宮跟忘憂宮(新宮)可以說雷同的令人驚訝。

 一點一點來看,首先,路易十四也是把法國經營到一時成為歐陸君主中央集權的頂峰,法國國力到達鼎盛時,為了實現他自然疆界論的理想而開始東征西討,搞到幾乎民窮財盡,後期民怨四起,死前傳位給路易十五時還特別交代他要休養生息、降低稅負,是不是跟剛剛說的腓特烈大帝很像;在看看凡爾賽宮跟無憂(新)宮,如果把無憂花園的西面當成正面的話,就可以發現,這兩者在花園正面都有著巨大雄偉宮殿,不過一個是巴洛克式的(凡爾賽),一個是洛可可式的(新宮),花園華美的程度令人瞠目結舌,而在花園的後方都還有華美的旁宮(凡爾賽有大小特里亞農宮),也很像吧,不過凡爾賽宮的正面宮殿是先於花園蓋好的,而無憂(新)宮的建造則是比花園晚了十幾年。

 此外還有一點值得一提的,就是雖然無憂(新)宮外觀採用的是純正洛可可風格的,不過其實內裝採用的卻是道地巴洛克風格的唷,一開始聽導遊在講的時候我還覺得是不是我聽錯了,跟他確認了一下,他說我沒聽錯,這個也是國王個人的興趣,外觀蓋好以後,國王一句:「我是國王我任性。」底下的人也就只好乖乖聽話了。

 而導覽行程到這邊也就結束了,接下來遊覽車會開回火車站,途經無憂宮、市區,遊客可以隨意選擇任一地點下車,我因為想在無憂花園走走,所以就選擇了在無憂宮下車,下車的時候,導遊很熱情的跟我握了一下手問說:「My friend,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take off here?(朋友,你確定要在這裡下車?)」我笑笑跟他點了一下頭然後就下車走了,整個講起來其實很有趣,因為我覺得這個導遊似乎在整個團中對我印象特別好,我想也許是因為他跑行程的時候我都跟得很緊,而且聽得很認真也表現出對他說明的內容很感興趣的樣子吧,在西西林霍夫宮的時候也只有我私底下跑去問了他兩三個問題,像是煙囪的設計阿之類,而正好也都是他後面要講解的內容,所以他可能覺得我很用心吧,也才有了我剛剛說的,我們在無憂宮跟無憂(新)宮的互動。


 在無憂花園散步一陣子以後我就搭車回到柏林市區,想說還有點時間,可以去夏洛藤堡宮碰碰運氣,因為奇妙的是,我查到的旅遊資料很少有介紹這座宮殿的,可是根據維基的內容,這座宮殿中的琥珀室曾經被稱作世界第八大奇蹟,理論上不應該這麼少遊客才對啊,不過我抵達那邊已經快五點半了,不管是夏洛藤堡宮或是它對面的畢卡索時代展都不再放人進場,所以我只能在外面拍一拍宮殿正面的外觀,原本覺得還蠻可惜的,不過這個時間點正好讓我撞上了一些 cosplay 十八世紀貴族的演員,也算是另類的收穫。只簡單介紹一下,這座宮殿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為其王后所建,外觀採用巴洛克式,美麗寬闊的庭院是在後來的擴建中才建立的,然而這座宮殿在二戰中受損嚴重,修復完成後,現在這座宮殿內部是作為博物館用途



 從夏洛藤堡宮離開的時候已經是六點了,因為還不很餓,所以就跑去了猶太人被害紀念碑(因為它開的很晚),途中還經過了一些還蠻有趣的建築。猶太人被害紀念碑講說是紀念碑啦,不過其實這是大約有一個 block 的區域,全都是由素色的混凝土塊所構成,設計的概念是要營造一種心神不寧的感覺,混凝土塊依照棋盤狀排列,比喻一種遠離人類的秩序,在紀念碑西南角有個幅家的地下資訊處,列出了目前所有已知受害猶太人的名子。我是出來放輕鬆的,所以在地面上看看就好,我並沒有打算去地下室感覺那種沉重的氣氛,不過就在我半坐在其中一塊混凝土塊上,安靜休息的時候,強國人民又適時的出現來娛樂我了!這次出現的是兩男一女的三人組,一開始他們也是很正常得在混凝土塊之間穿梭,然後拍一些照片,頂多就是講話比較大聲有點煩而已,可是後來可能覺得有點無聊吧,那個強國女性就跳到混凝土塊上跳來跳去,然後還要同行的強國男A幫她拍照,強國男B中間有上去跟強國女追逐了一下,不過很快就下來了,結果後來就看到現場有個類似警衛穿著的人靠過來,面無表情不過還是挺溫和的問他們說,你們國家有墓碑嗎?你們會跳到墓碑上追逐、玩樂、拍照嗎?這些就是猶太人的墓碑喔!希望你們要尊重這些被害人。雖然那個人的語氣是平的,不過聽到別人這樣講實在是有夠丟臉的啦!我都恨不得現場就把我自己給染黑了,真不想被誤會跟他們是同一個地方來的啊!



 為了不要被人誤會跟強國男男女是一夥的,等他們離開了一段時間我才離開紀念碑,準備要去追尋傳說中柏林最好吃的烤肉堡。這種烤肉堡叫 Doner,在德國非常普遍,不過其實不是原產的德式料理,據說是希臘、土耳其那邊傳來的,不過詳細來源連德國人自己都不曉得了,基本做法就是一個扁的圓麵包中間切開了擺成像袋狀,然後中間塞入像是台灣的沙威瑪作法的烤肉跟蔬菜,常見的有生菜、洋蔥、番茄、黃瓜,然後淋上一大匙優格就完成了,不過根據地方不同做法也有不同。而這家烤肉堡從我剛來的時候,同事們就跟我提過,說柏林有一家烤肉堡,客人願意排隊排一個小時半來吃,所以我來規畫要來柏林的時候就想說有時間一定要去試試看,沒想到我星期天晚上七點到現場的時候一看,就傻眼了!排隊的人從店面一路排到下一個交叉路口去了!目測隊伍的長度大概有個四十公尺長吧!說要排一個多小時的隊才能買到果然名不虛傳!排隊一個多小時就為了吃個小吃不是我的風格,所以這天晚上我隨便找了家店就吃了。

 大家以為我就這麼放棄了嗎?不!怎麼可能!回旅館休息了一個晚上,隔天我捲土重來,我想我十一點就來買總不用排隊了吧,結果我還是太天真了,天啊!我十一點整到,店都還沒開唷!現場竟然已經有七八組人在排隊了,令人傻眼,所幸我剛排進隊伍店面就拉開鐵門了,所以等不到十分鐘就買到了傳說中的柏林第一烤肉堡!抱著熱騰騰的烤肉堡,大口咬下的瞬間就讓我有種名不虛傳的感覺,有多好吃?看我連包裝紙都差點喀下去就知道,或許因為是剛開店的客人吧,刮下來的烤肉還稍帶有一些脆脆的微焦口感,除了生菜以外,洋蔥辦了兩種(白的跟紅的)黃瓜也用了兩種先切成大塊再跟番茄塊混和,用的醬料除了優格以外還撒了兩種起司粉,最後再灑一點點胡椒帶出香味,其中我特別喜歡他們用的藍起司粉,稍帶鹹味的藍起司粉跟烤肉接觸、微微融化以後,帶出的溫醇口味比直接用優格要更加引人入勝,也難怪這家店會排隊排成這個樣子,真的來吃一個以後就不會再問原因了



 吃完烤肉堡之後,因為其實想去的主要景點都去的差不多了,可如果要在去逛個博物館時間又不太夠,剛好卡在一個有點尷尬的時間點上,所以我就挑了柏林北岸靠近博物館島的區域去散散步,還正好遇到了河岸邊的跳蚤市集,不過賣的東西都不太合我的需求,所以沒啥收穫,之後突然想到明信片還沒寫,所以找個間星巴克把明信片寫完,之後就準備搭車回家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