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小記02] 刻板印象與生活習慣

  在前一篇文章大致寫到了我在德國的近況,再來想寫的東西則是些錯誤的刻板印象還有這裡生活習慣跟台灣差距比較大的部分,當然啦,我寫到的就是我自己經驗到的部分,不同的人在不同時間、區域感受到的可能不太一樣。



 首先是刻板印象,談到德國人或德國,大家心中的刻板印象有哪些?我說說我自己的:
1. 德國人很高大,金髮、碧眼、五官立體;
2. 德國人很嚴肅、不苟言笑、不好相處;
3. 德國人做事嚴謹、有效率、龜毛;
4. 德國人都會說英文。
再來就一條一條看下去,讓我告訴大家那些錯了,哪些又是正確而且其來有自的。

 德國人很高大這點算是半對半錯的,因為就我自己的觀察,真要說德國人平均身高很高這點其實並不對,當然我沒有數據,不過我估計,德國人不管男女的平均身高大概就是比台灣人高上 3~5 公分左右吧,大部分人其實跟台灣人是差不多高的,可是真正重要的差異應該在於,他們這邊很難找到異常矮的人,可是異常高的人卻很容易見到,導致的奇特現象是,這邊很容易看到「女生跟男生一樣高甚至比男生高的情侶」,這種組合的出現的機會比我在台灣看到得要高出很多,不過相對來說,「男生比女生高上很大一截」的機會自然也就增加了啦。而金髮、碧眼、五官立體呢?髮色跟五官立體大致上是對的,不過德國這邊外來移民也多,其實黑色、深咖啡色、紅色等髮色也都很普遍可以看到;眼睛的話,沒什麼機會盯著別人的眼睛看,所以就無從判斷起了,不過講到眼睛這點,有趣的是,在這邊買醫療保險的時候,竟然需要填眼珠的顏色!或許眼珠的顏色跟某些遺傳疾病有關係吧。

這個算是改造人?

 德國人很嚴肅、不苟言笑、不好相處這點呢?我會說真的大錯特錯了。這個刻板印象大致上是從我過去所看過的電影、漫畫等方面得來的吧,加上我出國讀了一本介紹德國文化的書裡面還寫到「德國人沒有原因是不會把笑容掛在臉上的,他們覺得沒有理由的笑很奇怪。」(原文我是記得沒有寫這麼禮貌啦……),所以就讓我做足了心理準備來面對一個沒有笑容的世界,結果沒想到,我來到卡魯以後,不管是當我遇到困難有問題需要幫忙的時候,還是只是很簡單的買個東西、跟鄰居打個招呼,其實這邊的人都是笑容滿面、親切和藹、熱心助人的,完全打破我的心裡準備,而且更讓我對這塊異鄉的土地多了一份滿滿的親切感
 這當中很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抵達的第二天。第一天安頓下來以後,第二天將近中午時分,我拉著女朋友打算去未來工作的 KIT 北校區看一下,熟悉一下上班的公車路線,好!問題來了,我們兩個都不通德文阿,上公車了要買票,司機英文也不通,那我們要怎麼辦?沒想到,我們遇到的司機就硬是用他完全不通的英文、滿面笑容地跟我們詳細解釋,發現我們聽不懂了,沒關係,一條一條把會發生的情況、可能會去的地點全都在機器上用地圖顯示出來,然後按出價格給我們看,甚至在我們下車、在 KIT 遊蕩了一圈以後,他正好也沒有客人,竟然還把車子又開回來,又拉著我們兩個人在那邊很詳細的解釋,坦白說,雖然到最後我們還是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可是從他按出來的票價規則、地圖,我們還是慢慢歸納出了卡魯這邊的交通狀況跟大眾交通工具收費條件,然後當我們去到市區、拿到完整的地圖跟介紹的時候,果然情況就跟我們推論的差不多,讓我們很快就上手了這邊的地區大眾運輸工具,都必須要歸功於這位熱心的司機先生。

我工作的 KIT 北校區入口。

 德國人做事嚴謹、有效率、龜毛這點必須要從幾個不同的角度來討論,我覺得這些都是事實,而這則來自於他們的文化。首先,德國人本身因為技職訓練體系完整,所以並不盲目迷信高等教育,救我印象中的數字,德國人自己選擇上大學的,大約只有一半左右,而且他們在小學畢業的時候就必須要選擇未來是升學還是工作,然後升學有升學專門的中學,其他的人則是選擇一兩項專長去學習、研修,所以他們整個教育體系當中所訓練出的「通才」非常少,大部分的人除了生活相關的事情以外,都是只擅長一兩類工作的專才,這導致了幾個現象,分工細而且他們對於自己做的事情非常的執著、堅持,講白了,因為這是他們僅能做的,所以對於細節鑽研的透徹無比;德國人非常重視專業、重視分工,凡是可以掛上某的特定頭銜的人,不用懷疑,肯定在這個領域有兩把刷子,而這些現象連帶導致了我們認定的「有效率」跟「龜毛」,因為學有專精,所以當他們處理一件事情的時候,在處理事情的當下毫無疑問的當然是效率很高,可是當你要求或建議的細節跟德國人所要求的不同的時候,你就會看到德國人龜毛的一面,他們就會在這些細節上面磨很久,因為他們有他們情感上不能放棄的細節。這些文化連帶導致的現象就在於德國人並不認為高等教育是什麼了不起的東東,講難聽一點,你們這些整天念書的粉面書生們就是手軟腳軟的什麼都不會,這在德國國內也造成很多爭議,像我之前常提的,「研發、研究」這些事情就是投資未來,而未來是跨領域研發的時代,「學有專精」有的時候是兩面刃,它是細節、鑽研的基礎,可是領域內的常識有時候也會變成阻礙進步的絆腳石,跨領域性的研究往往還是需要投入足夠高等教育人才,可德國人自己又是這種文化,所以最近這幾年,德國很積極地向外國的研究人才招手,而我也才會有這種機會跑到這裡來體驗生活。

我的合作對象程寅跟他小老闆,蠻幽默、好相處。

 德國人都會說英文?這點只對了一半,德語跟英語同屬印歐語系日耳曼語族的西日耳曼語支,算是同一個老祖宗的語言,而且英文的文法、詞性變化比德文簡單很多,相對之下,德國的文法跟詞性變化甚至保留了一部分的拉丁文規則,比英文困難得多,所以如果德國人要學英文,那進步是很容易的,不過因為這兩種語言的發展很早就分歧了,德文後來受法文、西班牙文影響很大,所以雖然學起來容易,可是如果德國人沒有刻意去學英文,那是絕對不可能會的!兩邊完全不會通唷,加上兩德統一前(兩德統一是 1989 年),德國的政治、文化封閉,跟其他國家的交流相對沒有這麼熱絡,所以其實老一輩的德國人其實會講英文的非常非常少!畢竟他們光是要解決戰後賠款、建設、各種被列強主導、瓜分的主權問題還有國內的政治爭議就已經一個頭兩個大了;而年輕人應該是因為經濟崛起又趕上了國際化潮流,就我經驗到的,至少大約 30 歲上下的這批人,說些簡單的句子、基本的英文對談是完全沒問題的,而年輕人又相對比較會聚集在城市裡,所以語言的問題在偏僻的鄉村比較容易發生,在城市、都會區裡則很少遇到。

 而我來到這邊以後,除了被打破的刻板印象外,還有什麼讓我印象比較深的德國生活習慣呢?大約有下面幾點:
1. 大眾運輸發達而且方便;
2. 極度愛好腳踏車;
3. 公私生活分的極清楚;
4. 愛抽菸、愛吃冰淇淋。

 來到這邊讓我印象很深的一點就是德國這裡的大眾運輸非常的發達而且方便,怎麼說呢?既然要談大眾運輸系統,那當然要先解釋一下這邊的都市結構,在歐洲綜合型的都市很少見,多數的的都市都是基於特別的發展目的而崛起的,交通性、軍事性、政治性、農業性、工業性、商業性、港口型、宗教型、學術型的,像我所在的 Karlsruhe 就是基於學術都市而發展起來的,所以整個城市的人口並不會過度暴增,中小型的都市多而且區域功能性分明,比如像卡魯的都市發展當然是以 KIT 為中心、中世紀留下城堡的觀光為輔,熱鬧的主街也就兩三條,所有的娛樂、購物、餐飲全都集中在這,然後多數的住宅都分布在市郊,在這種概念下,都會區的生活概念極為顯著。在這樣的環境下所孕育出的大眾運輸系統自然也必須要迎合都會區的組合,所以 Karlsruhe 市區的內的大眾運輸系統也基本以主街、主要火車站為主,往外發散、輻射到各個不同的市郊住宅區,因為市區交通不會過度集中,所以時間表非常的準確,基本上只要出門前確認過要搭乘的班次,大概都可以順利搭到車,雖然速度不快,不過也不太會有延遲的情況。另一方面,因為應用了都會區的生活概念加上鼓勵減碳環保,所以這邊的車票票價不是算距離的,而是算區域的,比如你今天確定都會市區內活動,那麼就只需要買一張市區的整日通行卷,就可以在市區無限搭乘,而且以在 Karlsruhe 來說,整日通行卷的價格是比兩趟單程票還低的,像我因為在這邊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都是直接買月票,之前我仔細算了一下,一張 72 euro 的月票,每個月可以幾乎省下我二三十塊歐元。
 剛剛提的是都市內的情況,那都市間呢?長途的大眾運輸呢?現在繼續來說說,先說說前題,這邊中長途旅行最流行的還是火車,加上前面提過,歐洲的都市幾乎都是中小型的特色城市,星羅棋布的散在整個歐陸上,不過綜合型的大都市之間距離則比較遠,所以德國這邊的火車也概略分成兩種 ICE(IC、IE)、Regional,前者是特快車,專門用來串聯距離稍遠的大型都市;後者則是區域性的慢車,專門用來聯繫中小型的城鎮。只要是大都市,一般每天都會有個幾十班各地來的快車可以連接,而中小城鎮也可以從大都市轉乘 Regional 抵達,不過在歐洲搭火車有一個潛在的問題,就是火車票實在很貴,還好同樣是基於鼓勵大眾運輸系統的緣故,據說(因為我自己還沒有試過)只要買張德鐵的 BahnCard 就可以一整年享有非常大的優惠,或者如果有很多人同行的話,也可以選擇邦票,不過這個我就不太熟悉了。而相較之下,飛機雖然速度快,可是空間比較小,而且上飛機之前還需要提早 check in、托運行李、安檢,所以在歐洲除非真的是距離太遠,不然多數人的選擇還是喜火車為主。

多數德國人旅遊的第一選擇還是火車。

 而為了達成解能減碳的目的,除了大眾運輸以外,歐洲這邊非常非常的流行騎腳踏車,對,不是只有德國,附近的英國、法國、荷蘭,還有我所知道的是北歐三國也都很流行騎腳踏車,而且腳踏車專用的基礎建設非常普及,幾乎隨處就可以看到腳踏車的地方,而且常常都被停得滿滿的,鄉間的小路也都會把腳踏車道特別劃定出來,然而就算在這樣重視的腳踏車建設的德國之中,Karlsruhe 也算是腳踏車建設水準非常高的,光是我每天去上班、從校門口下車走到辦公室的十二三分鐘裡,幾乎都可以看到十多台腳踏車從我身邊經過。之前把握機會我也問了一下這邊喜歡騎腳踏車的同事,他告訴我說,這邊一個家庭至少有一台腳踏車是很普遍的事情,如果是喜歡腳踏車的家庭,每個人都不只擁有一台腳踏車也很正常,假日的時候甚至常常可以看到全家一起在鄉間騎著腳踏車郊遊。腳踏車的普及除了舒緩大眾運輸工具的壓力外,也間接促成了國民的身體健康,德國這邊雖然不是沒有大胖子,不過比例非常低,大部分的人都是看起來相當健康的身材,我這邊說「相當健康」並不是說他們從 "很瘦" 到 "挺個小肚子" 的人都有,而是說大部分人都是身體曲線看起來很健康,分布頂多就是 "削瘦" 到 "豐滿" 而已,如果說把控制身材的能力看成跟人的自制力相等,那我不得不說,德國人實在是非常理性、非常自制的國家。

 公私領域分得很清楚這點當我在美國的時候就略有感覺,不過來到德國這邊感覺更明顯一點,不過關於這點我所經驗到的事情還有部分需要再確認,所以這邊先不提。

 我自己感覺到的經驗來說,德國這邊抽菸的人口比例相對於台灣應該是多上一大截,而且他們抽菸的感覺不太像是台灣人抽菸的感覺,怎麼說呢……我過去看到我身邊的人抽菸,大多是把抽菸這回事當成是個抽離當下生活的機會,實驗中間休息的時候,就會看到他們幾個癮君子揪團去偏僻一點的地方點根菸,偶爾經過附近,看他們其實也不見得有在聊什麼,吞雲吐霧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就是個幫助他們導向自己「放空」的媒介;可是這邊德國人抽菸很像單純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更像是我們現在沒事就要滑一下手機的感覺,他們在等車的兩三分鐘就可以點一根馬上抽掉,等紅綠燈的一兩分鐘也可以,吃冰淇淋吃完以後等朋友沒事就抽一根,就這樣,有事沒事就點菸,這點算是我在德國最不適應的一點,因為我的親戚跟比較好的朋友當中沒有人抽菸,所以我個人對於煙味很敏感,可是在這邊常常心情很好的等個車,想說可以繼續來進行「人類觀察」,結果就被突然漂來的菸味打亂,害得我要開始找煙味的來源、找上風處。此外,德國人愛抽菸這件事從另一個視點也可以說明,就是他們的販賣機,在台灣比較常看到的販賣機有哪些種類?絕大部分是飲料吧?果汁、礦泉水、汽水之類的,德國這邊不是,一台賣飲料的販賣機都沒有,所有的販賣機都賣香菸,對我來說真是個沉重的打擊,還好這邊關於密閉空間禁菸的規定也很嚴格,德國人又是個守規矩的民族,所以每當聞到煙味我又閃不掉的時候,躲進建築物裡就可以暫時解決了。

 而除了香菸以外,德國人還很喜歡吃冰淇淋,這點倒是我從來沒想過的,以前聽過朋友去法國回來跟我說,法國人喜歡吃冰淇淋,而且不貴又好吃,我去過一趟巴黎,確實是如此,不過德國這邊冰淇淋店出現的頻率實在是太高了啊!舉個例,Karlsruhe 主街熱鬧的長度大約是兩公里左右,在這條街上光是我腦海有印象、經營得還不錯的冰淇淋店就至少有四家,而且其中一家在我每次經過的時候都是大排長龍,就算是現在 Karlsruhe 每天的平均氣溫已經掉到只有十來度,還是很常可以看到路上有人隨手一隻冰淇淋邊吃邊逛。這邊的冰淇淋真的很好吃又實惠平均一球只要一歐元就算了,店家給妳的份量完全沒有在客氣,一球抵台灣的一球半到兩球都沒有問題,用料又超紮實,點 cookie 的就可以吃到餅乾碎片、點芒果的吃到芒果果肉、點野莓的甚至可以知道整顆的小野莓、點什麼就是什麼,所以之前我跟女朋友逛街的時候一人兩歐元就可以吃得很爽,喜歡冰淇淋的朋友如果來到德國強烈推薦一定要試一下,絕對會喜歡上的。

大排長龍的冰淇淋店,旁邊也停著兩台腳踏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